日前,四川大學撤銷廣播電視學等31個本科專業、天津工業大學撤銷人力資源管理等8個本科專業的新聞,引發社會熱議。對于高校專業優化調整步伐加快的問題,當前社會輿論存在的諸多誤讀、曲解,亟待厘清。

  誤解之一在于只盯著高校動態撤銷的專業規模和數量,而對于更新調整的基礎學科以及高校新設的特色優勢學科專業,關注度較低。理性看待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加速,要求我們既要看到減量更要看到增量。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《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優化調整高校20%左右學科專業布點。這其中既包括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,同時也包括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的學科專業。如2024年增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24種新專業。也就是說,專業優化調整在做“減法”的同時,也在做“加法”。誤解之二在于,新增專業都是熱門專業,撤并專業則是冷門專業。實際上,高校學科專業的新增和撤銷,并不是以社會輿論認為的專業“冷熱”為判斷依據。教育部每年均會新增或撤銷一批專業。批準開設的專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,而被撤銷并不意味著該專業人才不重要、社會不需要,而是這些專業不是相關高校特色專業,高校在該專業培養方面并不存在優勢,甚至部分專業設置多年未招生,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。反過來,針對新增專業如當前比較火的人工智能等專業,如果一哄而上,也可能導致部分高校招生培養缺乏保障,帶來相關專業“熱門變冷門”的問題。誤解之三在于,專業動態調整,僅以就業率定“存亡”。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有嚴格的程序。教育部規定專業撤銷工作,必須經過校內征求意見、公示,并按程序報教育部備案。學校本科專業的調整撤銷涉及專業師生的切身利益,并非僅以就業率為唯一指標,還需結合專業與高校辦學定位匹配度、專業培養質量水平、專業招生報考歡迎度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度等諸多因素。

  高校專業動態調整,既是高校本科專業的常規工作,也是持續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、貢獻力的重要實踐。本科專業力度持續加大,目的在于“小步快跑”,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響應度和支撐力。某些輿論對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“誤讀”與“過分解讀”,提醒各高校不僅要審慎開展專業的調整優化,更需注重學科專業內涵建設,更加強調特色和質量,著眼于推動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,以更好服務國家戰略。

  科學審慎推動學科專業調整,需要以“招培就”聯動作為出發點。如何在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之間找到平衡,是高等教育面對的重要課題。高校專業撤銷不能簡單以就業作為單一指標,而忽視學科專業的特殊性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?茖W審慎地推動專業調整需要重視就業指標,要以對學科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科學合理判斷為基礎,更要將招生和培養環節的質量作為專業前瞻性預警指標,以此加大對相關專業的提前預警和優化。

  以辦學特色牽引專業調整優化,避免專業撤銷的盲目跟風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點,必須避免重速度、輕質量的現象,當前個別高校單純追求調整的比例、速度,針對撤銷數量較高的本科專業存在跟風現象,忽略了高校自身的專業培養特色。因此,注重提升專業調整的質量,需要高校將學科專業規劃與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相統一,以學校辦學定位、辦學條件等為先決條件,作為高校專業新增和撤銷的主要考量因素。此外,要注重立足學校自身辦學特色,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、聚焦世界科學前沿、關鍵技術領域以及服務治國理政的新領域新方向上下功夫,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及世界影響的標桿學科,做到人無我有、獨樹一幟,進而掌握學科專業調整的主動權。

  做好學科專業調整“加減法”的同時,更需注重學科專業內涵建設。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社會人才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。在優化專業調整的同時,學科專業建設更要練好“內功”,從課程設置、專業實踐、培養體系、國際化提升等方面入手,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,培養綜合素質高、社會適應力好的專業人才,全面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。

 。ㄗ髡呦等A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、副院長)

編輯:楚子涵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